学院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传承校史薪火 凝聚奋进力量

传承校史薪火 凝聚奋进力量
——机械工程学院开展“五老”访谈活动弘扬重工商大奋斗精神

为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导机械学子深入挖掘校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414日,机械工程学院举办“渝州大学的第一名教师:见证重庆工商大学的前世今生”专题访谈活动。活动特邀渝州大学原校长、老党员、老干部戴宏民通过学生访谈的方式,机械青年学子开启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与启迪心灵的相遇重温学校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激发青年学子接续奋斗的使命感。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谢俊、辅导员周长科以及学生代表参与本次活动

筚路蓝缕:学校发展的艰辛历程

访谈伊始,主持人通过展示一张渝州大学校址的老照片,将在场的所有人带回了曾经的峥嵘岁月。戴宏民同志饱含深情地讲述学校从“借来的办公室”到现代化校园的蜕变:“当时缺乏办学条件,老师和学生克服重重困难才有了今天的发展。”他特别提到,学校当时有聘请外部教师,每次外校教师到渝大上课,校领导都会腾出小轿车接送对方,足以体现校方对教师的尊重。这也促成该校逐渐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学风

为在建校当年就实现招生办学,校方联系四川省招生办,这才能在位于袁家岗的工科部举办了一场简约而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是这群平均年龄26岁的学生第一次相聚,大家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尤为振奋。

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扎实教育教学效果,戴宏民同志承担了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课程讲授。他对待每一堂课都要做到“三看一过”:对于课程教案要看三次,每一次都要进行优化,同时在每节课之前都要在脑海中过一次,这样上课时就能做到不看教案、一气呵成。

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之下,渝州大学培养的一批批学生现在已经分布在各行各业,成长为服务重庆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开设办学:包装工程的一波三折

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80年代在北京成立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与中国包装总公司。当时渝州大学为了服务经济发展,专程赴北京商讨创办包装工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没有达成一致。

但是戴宏民同志和学校教职工没有放弃,而是自主学习和准备,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全国首批创办包装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

作为新成立的一个系,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知识框架结构,学校还到其他学校去汲取经验,招生工作也是规范严格,不会因为是新成立的专业就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松懈。

从此以后,戴宏民同志便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包装工程研究上,直到2024年,还编写出版了包装领域的著作,这份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包装工程创办至今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他们现在依然在包装领域发光发热。机械学子也要从这段艰苦岁月中学习到老教师们的奋斗精神、对于新领域的探索精神,并用在自身的学习生活中。

新的机遇齐心协力、迎接评估

回忆起迎接原国家教委的合格教学评估,戴宏民同志感慨不已。在整个迎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主要校领导调整、重庆市直辖等时间节点,面临着初评缓过、重新复评的情况,同时还存在着两点办校合并与新校址建设等现实困难。

学校召开全校“大战十月”动员大会,很快把全校教职员工凝聚起来,大家拧成一股绳,气氛热烈而紧张。师生团结一心,许多教师和职工加班整改,他们提出:“不能因为我而影响学校通过评价!”

戴宏民同志回忆道:“‘大战十月’真正把渝大人的积极性、自觉性调动起来了,为爱护学校的荣誉团结如一人,精神面貌和工作效率至善至美。时至今日,回忆起来仍然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令人激动!”

正是这种齐心协力的精神与举措,1999年12月,渝州大学正式获得由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价合格学校”的奖牌。

这种全校上下一心、迎接评估的精气神依然延续到了今天的重工商大,是重工商大全体师生的精神动力。

薪火相传:青年学子的时代叩问

在互动环节,学生提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商工融合”“新时代机械学子怎样实现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等问题

戴宏民同志提出两个字:勤奋。勤奋不是形式上的无用功,而是看清目标后的持之以恒。就像当年我们开办专业、教育学生都是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为目标,现在你们要从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绿色包装、智能化、低碳化等概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坐标’”。

为此,他特别提出,商工融合要重视与产业端融合,要多与产业端企业开展联合共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实践,在实践中去感受、去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本领;同时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战略号召,做到国家需要什么,那就学什么、干什么,紧紧跟随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才能做到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长效机制:让历史照亮未来

活动结束时,学生代表向老同志献上鲜花,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机械工程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构建“五老育人”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故事会”;探索“五老育人”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机械工程学院关工委负责人表示:“这些鲜活的故事,是比教科书更生动的教材。我们要让机械青年不仅知道‘学校从何处来’,更要明白‘自己该向何处去’。”参与活动的学生代表表示将从“五老故事”中汲取力量,在科技创新、商工融合等战场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上一条:致机械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及家属的一封廉洁家书

下一条:新重庆-重庆日报报道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清廉学院建设文化育廉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