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乡村儿童的科技视野,激发其对创新科技的探索热情,7 月 21 日上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桥铺街道兰花社区文化站活动室,实践团成员严培朔与胡秋雨同学共同为当地 30 余名儿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3D 打印科普课堂,将前沿科技知识送入乡村,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窗户。
课堂伊始,严培朔结合 PPT 以 “我们身边的 3D 打印” 切入讲解。胡秋雨先以 “见过哪些特别的制造方式” 提问,引发孩子们对 “工厂流水线”“手工捏泥巴” 的讨论。严培朔借此引出 3D 打印 “像搭积木般层层堆积” 的特性,通过动画演示原理,用 “画画打草稿” 类比数字建模,以生活化解释助其理解,让孩子们逐渐放松,好奇渐浓。

讲解中,严培朔播放 3D 打印机工作视频,多角度展示材料堆积成模型的过程。动物模型画面出现时,孩子们纷纷探身张望。“老师,它为什么不会粘不住呀?” 一个小女孩提问。胡秋雨拿起半成品模型解释:“材料带温挤出后快速凝固,像橡皮泥般粘合固定。”解答令孩子们恍然,“能打印吃的吗?”“最大能打印多大?” 等问题接连出现,两位同学均以儿童易懂的语言回应。
展示环节,两人将可活动大象模型、教学楼模型、指尖陀螺和手机支架依次摆开。严培朔拿起大象模型,轻轻拨动其鼻子和四肢,演示关节的灵活转动,引得孩子们目光聚焦,不时发出惊叹。胡秋雨则举起教学楼模型,指着上面清晰的窗户、走廊和阳台,介绍这是按学校教学楼缩小打印而成的。孩子们轮流传看时,有的拿起指尖陀螺轻轻一转,看着它飞速旋转的模样露出惊喜笑容;有的则摆弄着手机支架,试着将自己的小玩具放在上面,研究它如何稳稳托住物品。胡秋雨趁机讲解,这些模型采用环保的 PLA 材料制作,不仅安全无害,表面还十分光滑,孩子们可以放心触摸,活动室里满是孩子们对科技的好奇与向往。

临近结束,胡秋雨通过问答形式带领孩子们回顾课堂内容。当问到 “3D 打印在生活中能做哪些实用东西” 时,一个男孩立刻指着手机支架抢答:“能做这个,放手机特别方便!” 准确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男孩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其他孩子也纷纷举手,说着 “能打印玩具”“能做小模型” 等答案,展现出对知识的良好吸收。孩子们难掩兴奋,纷纷表示这堂科普课让自己对 3D 打印有了全新的认识,脸上满是收获知识的喜悦。

此次 3D 打印科普课堂,以贴近儿童认知的方式普及了前沿科技知识,让乡村儿童在近距离接触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活动不仅填补了当地科技启蒙教育的空白,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作为三下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科普课堂既发挥了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又切实满足了乡村儿童的成长需求,为城乡教育资源的互补搭建了有效的沟通桥梁,让科技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刘静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1日 23:24 |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