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9:30,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课程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朝阳路兰花社区拉开帷幕。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张槿秋与郎巧巧两位同学,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关于激光雕刻与木牛流马的精彩知识分享,40分钟的课堂里,孩子们在生动的讲解与直观的体验中,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机械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独特魅力。
当日上午,兰花社区活动室内早早坐满了前来参与课程的孩子们,他们脸上洋溢着好奇与期待。课程开始,郎巧巧同学首先走上讲台,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牛流马模型,瞬间吸引了全场孩子的目光。“大家知道这个模型叫什么吗?它背后藏着一段特别厉害的历史哦!”郎巧巧以提问的方式开启了课程,孩子们纷纷举手,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随后,郎巧巧结合手中的模型,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木牛流马的历史背景。她讲到,木牛流马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当时主要用于在崎岖的蜀道上运送粮草,解决了军队运输的难题。“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古代,诸葛亮凭借智慧造出了这样神奇的机械装置,是不是很厉害?”郎巧巧的讲解通俗易懂,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发出惊叹声。她还特意强调了木牛流马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更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发明。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木牛流马,郎巧巧随后播放了一段高清视频。视频中,木牛流马的立体结构、运行原理被清晰呈现,从头部的造型到身体的传动装置,再到四肢的运动方式,都一一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视频里还详细介绍了木牛流马的由来——传说诸葛亮为了方便北伐时的粮草运输,经过多次试验,最终设计出了这种适合山地行走的机械装置;同时,视频也对其结构功能进行了拆解,讲解了它如何通过内部的齿轮、杠杆等部件实现自行移动,如何承载一定重量的货物等。孩子们紧盯着屏幕,有的还伸出小手模仿视频里木牛流马行走的样子,对这一古代机械装置充满了好奇。
视频播放结束后,张槿秋同学接过了讲解的接力棒。她首先结合前面郎巧巧的讲解,引导孩子们思考:“既然木牛流马这么厉害,那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能不能让它发挥更多作用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有的孩子说可以用它来运送书包,有的说可以在公园里面当观光车,还有的孩子想到可以改良后用来帮助老人搬运东西。
针对孩子们的想法,张槿秋给予了肯定,并进一步启发道:“大家的想法都很棒。其实,古代的发明虽然距离我们很远,但其中蕴含的机械原理是可以被借鉴的。比如木牛流马的承重结构,或许可以启发我们设计更轻便的手提工具;它的行走方式,也能为机器人的移动设计提供思路。”她用简单的例子,让孩子们明白,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可以紧密结合,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接着,张槿秋将话题引到了手中木牛流马模型的制作工艺上。她告诉孩子们,这个模型是通过激光切割技术制作而成的。“激光切割就像是一把特别精确的‘刀’,可以按照设计好的图案,在木板上快速、准确地切割出需要的零件,然后再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模型。”通过张槿秋的描述,孩子们对这项现代科技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原来眼前这个精致的模型,是用如此先进的技术制作出来的。

讲解结束后,最让孩子们兴奋的环节来了。张槿秋将木牛流马模型小心翼翼地递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轮流观察、触摸。孩子们一个个屏住呼吸,轻轻抚摸着模型光滑的表面,感受着零件之间的连接,有的孩子还试着转动模型的四肢,看着它“动”起来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原来它的腿是这样连接的呀!”“这个齿轮转起来好顺滑!”孩子们小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在亲手触摸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机械结构的精妙,也对“机械”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模型在最后一位孩子手中传递完毕,本次科普课程圆满结束。虽然只有短短40分钟,但课程内容丰富充实,既让孩子们了解了木牛流马的历史与结构,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又让他们接触到了激光切割这项现代科技,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对机械知识的好奇心。
此次机械工程学院在兰花社区开展的科普课程,不仅为社区儿童带来了生动的知识体验,也体现了高校学子服务社会、传播知识的责任担当。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多孩子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科学知识,在心中种下探索与创新的种子,为他们未来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这场科普课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段难忘的记忆,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

刘静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2日 23:28 |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