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苗岭深处,绿意盎然,蝉鸣阵阵。7月15日机械工程学院“生‘机’彭水,‘械’手共进”基层服务践行团走进彭水自治县高谷镇兴隆村,以“脚步丈量历史,志愿融入生活”为理念,开展“脚步丈量,倾听心声”和“志愿同行,爱润心田”特色活动,探寻苗族文化的深层基因,让青春力量在文化传承中绽放光彩。
苗寨寻俗·古壁话婚仪
苗族文化传承人,伫立壁前,向游客与村民缓缓讲述:“早年苗家儿女成婚,抬轿、送亲都有老规矩,藏着对天地、祖先的敬畏,也满是对新人的祝福。” 这些曾在山寨岁月里循环上演的仪式,是苗族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

(拍摄者 张小钦)
古寨寻根·长者话史
"来,孩子们,快坐这儿!"丁奶奶热情地拉着队员们的手,将板凳往实践团边挪了挪。早晨的太阳升起,映照着老人们眼角的皱纹,也照亮了苗寨尘封的往事。廖爷爷慢悠悠地打开了话匣子,从祖辈们背着芦笙、牵着耕牛,翻山越岭寻找安身之地的艰辛,讲到如何用糯米和石块筑起坚固的寨墙;

(拍摄者 陈金嵩)
银龄话谈·岁月留声
下午,实践团的成员们早早来到老人身边,迅速开启了“贴心陪伴模式”。有的成员坐在老人身旁,双手托腮,专注地聆听老人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从艰苦岁月里的奋斗经历,到平淡日子里的家长里短,成员们不时附和提问,逗得老人开怀大笑。在一来一往的对话中,往昔记忆化作温暖的语言流淌,岁月的故事在笑声里重焕生机。

(拍摄者 陈金嵩)
古寨风情·背山放牛
下午四点,西山顶吞掉大半日头,余下的金辉斜斜铺开,给苗寨后山镀上暖光。16岁的妹妹走在青草坪上,实践团的成员们紧跟她的步伐,不紧不慢的赶着牛,曲曲折折的山路,她并不害怕,大抵是走习惯了,从山底到山坡,七八头头黄牛在路上有条不紊的悠闲走着,后边落伍的小牛也被妹妹用树枝赶着向前。牛蹄踏过枯草沙沙响,混着哞叫在谷中轻荡。领头老黄牛甩着尾巴,鼻息凝成白气又散去。山影拉长,牛牛的身影轮廓渐清。主人的一声命令,所有黄牛都向回赶路,青草的绿和黄牛的黄融合,银项圈随动作轻响和牛铃撞成一片,构出了一幅和谐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拍摄者 陈金嵩)
净居焕新·温馨升级
有的成员则拿起清洁工具,化身勤劳的“家务小达人”。他们挽起袖子,帮助老人劈材,清扫地面的杂物,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还细心地整理摆放物品,让老人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抹布擦过的玻璃透出明亮阳光,扫帚扫过的地面整洁如新,经过改造的家居布局更加安全便利,点滴改变都凝聚着志愿者对老人的细致关怀。


(拍摄者 陈金嵩)
智趣课堂·数字启航
最热闹的要数电子产品教学环节。两个老人围坐在一起,手中紧握着手机,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实践团成员们拿出精心准备的教程,从最基础的开机、解锁讲起,一步一步耐心演示。“郁爷爷,您看,点这个绿色的微信图标,再选择你儿子的对话框就能和您儿子聊天啦。”成员小陈手把手地教着一位老爷爷,边说边用手指轻轻点着屏幕示范。遇到学得慢的老人,他们也从不急躁,反复讲解、多次操作,直到老人完全掌握。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老人们逐渐跨越数字鸿沟,解锁智能生活的新乐趣。
活动接近尾声时,一位郁爷爷满含感激地说道:“孩子们,你们一来,我们这心里可敞亮了,家里也干净,还学会了新本事,太谢谢你们啦!”简单质朴的话语,却饱含着对实践团深深的认可。此次活动不仅为老人们带来了温暖与关怀,也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奉献的快乐与价值。未来,他们计划将此类活动常态化,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持续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让青春的温暖在夕阳下久久回荡 。

(拍摄者张小钦)
此次活动不仅搭建起青年学子传承非遗文化、服务基层民生的实践桥梁,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将专业素养转化为社会服务效能的责任担当。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文化+服务”双轮驱动模式,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刘静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6日 20:10 |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