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学与学生管理协同,破解人才培养痛点,凝聚育人合力,10月30日上午,机械工程学院召开机自系学教联动交流座谈会。机自系主任杨潇、副主任梁强、机自系带班辅导员参会,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推进、学生成长引导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杨潇在座谈会上重点围绕三方面内容展开阐述:一是详细解读了23级、24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框架,包括四大类课程体系的学分占比、实践教学环节的特殊要求,同时说明25级学分调整情况,明确 “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的核心目标。
二是介绍了机自系的人才培养特色,具体包括四方面做法:紧扣重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当地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在授课中强化专业知识与本地产业的关联,让人才培养更贴合区域发展实际;强化递进式实践教学,构建“认识实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阶梯式实践体系;推行梯度化课程设计,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契合学生认知与能力成长规律;鼓励创新与学科交叉,依托专业“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三大核心领域,推动机电融合等跨领域知识应用,同时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创新项目与竞赛,培养创新思维与跨界应用能力。
三是提出教工队伍与学工队伍需协同配合,在学生专业认知引导、职业规划指导、心理疏导、信息互通及国奖评选机制完善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与会辅导员结合日常工作,提出学生普遍关心的三大问题:大四顶岗实习渠道获取、学科竞赛参与指导及学生分层培养需求。杨潇主任逐一回应,建议学生通过企业官网、招聘平台主动寻找实习机会,系部与专业教师将提供校友资源对接、推荐等支持;明确各类学科竞赛的负责教师及申报路径,鼓励学生主动咨询参与。
针对“拔尖学生培养”与“后进学生兜底”的建议,与会教师达成共识:专业教师将在课程教学、科研项目中重点关注积极上进的学生,提供竞赛指导、考研咨询等支持;辅导员聚焦学习态度消极、缺勤较多的学生,加强谈心谈话与纪律约束,形成“拔尖引领、兜底帮扶”的分层培育模式。
交流中,师生互动、考核管理等问题成为讨论焦点。教师们反映,当前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复习投入时间有限,依赖死记硬背,难以适应机械专业理解性学习的要求;同时,课堂管理中存在学生维权意识过当、教师不敢严格管理的困境。
与会人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一是强化大一新生专业认知教育,通过学业导师解读、高年级学长帮扶等方式,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目标;二是利用智慧课堂系统、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规范考勤管理与考试监督,减轻教师管理负担;三是优化国奖等荣誉评选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果认定标准,兼顾公平与导向性;四是加强学工与教学团队的常态化沟通,共享学生学习状态、思想动态等信息,形成管理闭环。
此次座谈会搭建了教工与学工的高效沟通平台。下一步,学教双方将梳理会议共识,细化落实各项举措,持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苗泽远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6:16 |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