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工作
您所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正文

刘宗辅校友风采

刘宗辅校友于1952年9月进入原第二机器制造学校学习,1955年7月毕业,分配到重庆机床厂工作,一直从事机械制造技术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几十年来,发表专业技术论文数十篇,主编了《机械工程手册》中齿轮加工部分;参编了《齿轮手册》部分纲目。主持各级给类项目30余项,其中,在主持的“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Ø900mm高精度圆柱蜗杆涡轮副与球面分度涡轮副”的研究和加工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20世纪80年代领先于世界制造技术水平;该研究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刘宗辅校友在重庆机床厂工作期间,多次评为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981年、1986年两度获得“重庆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90年获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市人事局联合颁发的“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聘为“专家”。

 

       刘宗辅校友

 

           刘宗辅校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证书

 

 

                  刘宗辅校友工作照片

 

       1986年的春夏之交,建国以来首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主席台上,一位中等身材、面目清瘦、衣着朴实的学者,从共和国总理手中郑重地接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证书和奖章,此刻,总理和一位普通科技工作者双手紧紧相握在一起,在他的身后,爆发出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他,就是我国机械齿轮专业精密蜗轮副制造和加工方面的知名专家,九三学社社员,重庆机床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宗辅。他领导主研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00mm高精度园柱蜗杆蜗轮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达到八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他所在的重庆机床厂已成为中国生产和出口滚齿机的一级企业。他没有显赫的高学历,也没有惊人的科学创见,然而他和同事们为攻克我国“机械制造基础件精度”却为此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取得令人刮目的成绩。

扎根生产一线,勇攻技术难关

      1955年初夏,20岁的刘宗辅从重庆机器制造学校毕业分配到热气腾腾,大干快上的重庆机床厂机加工车间齿轮杂件工段当技术员。他沉默少语,为人真挚,敬业乐道。为了掌握实际操作本领,他悉心请教工人师傅,常常就某个技术理论问题挑灯夜战,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因为他深知自己没有值得炫耀的背景和资历.留给他的只是山高地贫的大凉山童年时代饥寒交迫的记忆。

他学的是齿轮专业,齿轮是重要的机械传动零件,任何传动都离不开齿轮,而蜗杆蜗轮副则是齿轮传动和滚齿机械的心脏,直接关系到厂里主产品滚齿机的质量。由此。对蜗杆蜗轮副的研究,成了他首选的技术课题。

事巧,滚齿机上的一个关键零件蜗轮滚刀达不到分度蜗轮副的接触精度,影响了正常生产,怎么办?刘工承担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重任。凭借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和生产实际经验,他大胆地提出研制蜗轮剃齿刀及剃削蜗轮齿形的新工艺,解决蜗轮副的接触精度的设想,揭开了他将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精密园柱齿轮、高精度蜗杆蜗轮副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的研究。为此,他设计了一套工艺流程,夜以继日守候在机床旁,全力关注工艺实施过程,把握各种设计数据在实际操作中的状况及变化,及时对设计加以修正和补充。在工人师傅的全力配合下.经过2个多月的苦战,一举研制成功蜗轮剃齿刀及剃削蜗轮齿形的新工艺,不仅解决了蜗轮副接触精度,而且提高了蜗轮齿面光洁度,在国内首次应用于生产,达到同期世界水平,该项成果解决了滚齿机产品质量问题,长期稳定用于生产,并在工厂其他机床分度蜗轮加工中成功推广使用。

不畏困难艰险,勇攀科技高峰

       1962年,年青的刘宗辅被任命为厂科研所工艺实验组组长,主持研制YG 3780分度蜗轮母机的心脏部份——第一代∮900mm高精度园柱蜗杆蜗轮副(以下简称∮900蜗轮副)该项目就是以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攻关对象。而YG3780机也正是∮900蜗轮副的加工母机。面对要在低精度滚齿机上加工高精度蜗轮的困难,他细心地测绘出蜗杆蜗轮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极微小的尺寸变化,这种尺寸变化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几到百分之几,他将这种变化描绘成曲线,反反复复对此进行理论上的推导,首创“经纬仪移位加工法”编制出第一代∮900蜗轮副加工工艺,开拓了用低精度滚齿机加工精密蜗轮的新途径,从而解决了精密滚齿机(即YG3780机)试制中的最大难题之一,加工出的“∮900蜗轮副”在YG3780机上进行几次“翻滚”后,达到设计要求。从此,他和同事们开始了长达20多年专研“∮900蜗轮副”设计和制造工艺的工作。高精密度园柱蜗杆蜗轮副在精密机械工业上则是非常重要的分度元件,重庆机床厂是中国生产高质量滚齿机的国家重点企业,而滚齿机的心脏部份就是高精度的分度蜗轮副,刘工和同事们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完全是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市场。

       1976年机械工业部制定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6~1985),正式将“∮900蜗轮副”列为攻关项目。刘宗辅作为项目第一主研负责人,他拟定了第四代“∮900蜗轮副”的制造工艺,指导研制工作。在他和课题组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完善了高精度分度蜗轮和分度蜗杆的加工方法,总结出一套结合生产实际,确保加工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工艺与测试技术.终于在1980年研制成功直径为∮9OOmm,精度达到“JBl62~60蜗杆传动公差标准”的O级的高精度园柱蜗杆轮蜗轮副,达到世界八十年代先进水平,国内最高水平,1985年《人民日报》公布了该项目为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语云:“特高精度的蜗轮副制造技术难度很大,对促进我国高精度蜗轮副制造技术和提高滚齿机精度方面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并已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同行们寻问这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的内在精度时,刘工兴奋地说:“这种300个齿的高精度蜗轮转一转,误差仅有头发丝的l/l0”。

                                辛勤耕耘  成就显著

   在漫长的3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刘宗辅对精密园柱齿轮、高精度蜗杆蜗轮副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有较深的功底和深刻的研究,为生产上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撰写了有影响的论著20多篇,出版了专著《提高分度蜗轮精度的基本方法》,该书已作为沈阳机电学院和唐山铁道学院教学参考书,并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齿轮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靠的是什么?

他说:“干工作要不怕失败,敢于试验和努力创新是我取得成绩的指导思想。发挥集体作用,搞好与工人的关系。争取领导支持是技术研究工作的好办法。”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这位埋头实干的专家,给予了他很多荣誉,受到重庆市委书记、市长等党政领导的亲切接见和鼓励。先后获得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于l991年荣获首批国家颁发韵每月100元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回首过去,刘工已是名誉纷至,但是他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没有理由届功自傲;相反,在今后更应当为国家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爱。

 

上一条:走进无创医学——王芷龙校友背后的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