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果药兴产业,善治美乡村”实践团迎来活动第二天。从山间果园的丰收图景到社区教室的欢声笑语,队员们在大观镇安乐村的土地上,既触摸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脉动,也播撒下科学与快乐的种子。
清晨7点40分,实践队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安乐村半山李子园进发。晨雾尚未散尽,山间草木的清香与泥土的湿润气息交织,队员们穿行在错落有致的李树林间,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仿佛与枝头饱满的李子一同沐浴在天地灵气中。“这一路像在画里走,难怪果子长得这么好。”队员们不时驻足感叹,枝头挂满的青红李子饱满圆润,轻轻一碰便能感受到汁水充盈的分量。
行至果园深处,队员们遇到了正在陪同采购商查看果品的园主王大叔。他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脸上却堆着藏不住的笑意。“今年挂果率比去年高两成,甜度也够,这批货刚摘下来就被预订了大半。”王大叔指着枝头的果子介绍,采购商正拿着测糖仪逐个检测,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14%以上——这意味着每一颗李子都达到了优质果标准。看到队员们,王大叔热情地摘下满满一篮李子:“尝尝!这是‘五月脆’,你们城里少见这么新鲜的。”

坐在果园的石板凳上,王大叔边吃边聊起种李往事。“十年前这山上还是荒坡,种玉米都长不好。”他说,最初尝试种李子时,因为不懂技术,果子又小又酸,卖不上价。后来镇上派来农技专家,指导他改土、疏花、套袋,社区还帮忙联系电商平台打通销路。“就说疏果吧,以前舍不得剪,一棵树留几百个果,结果个个长不大。现在按专家说的,每根枝条只留两三个,虽然数量少了,但单个能多卖一倍价。”如今,王大叔的果园从最初的3亩扩展到20亩,还带动周边5户农户跟着种,去年仅李子一项就每户增收近3万元。采购商李老板接过话头:“我们合作社跟王大叔签了长期协议,从采摘到包装全程标准化,这些果子发往重庆、成都,两天就能到消费者手上。”从荒坡到果园,从单打独斗到“农户+合作社+电商”,小小的李子成了安乐村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上午9点30分,队员们带着满筐李子和丰收的喜悦返回宿舍休整。下午3点,实践队准时来到安乐村社区教室,这里早已坐满了翘首以盼的孩子和家长。桌子上整齐摆放着提前准备好的塑料瓶、气球、吸管等材料——这是为孩子们准备的“空气动力小车”科普课。

大家知道为什么气球放气时,小车能自己跑吗?”队员张同学举起做好的样品,捏紧气球再松手,小车“嗖”地滑过桌面,引得孩子们惊呼。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将吸管固定在塑料瓶两侧当车轮轴,把气球套在瓶口,再贴上自己画的装饰。“老师,我的车为什么往左边偏?”7岁的小雨举着作品提问,队员蹲下身帮她调整车轮间距:“你看,两个轮子高低不一样,就像人走路一瘸一拐,当然会跑偏啦。”当孩子们看着自己组装的小车在地面“飞驰”,教室里响起阵阵欢呼。队员们趁机讲解反作用力原理:“气球里的空气被挤出来,就会给小车一个反方向的力,这和火箭升空的道理是一样的。”
科普课结束后,折纸活动让课堂氛围更加热烈。队员们先教孩子们折基础的兔子和纸飞机,又耐心教大家折千纸鹤。“我要折个最大的飞机!”10岁的小宇举着彩纸认真折叠,他的爷爷在一旁看得兴起,也拿起一张纸跟着学:“几十年没折纸了,现在的折法比我们小时候复杂多了。”6岁的朵朵把折好的兔子递给妈妈:“妈妈你看,耳朵能立起来!”妈妈笑着帮她把兔子耳朵粘牢,母女俩的互动引得周围人会心一笑。从家长帮孩子扶着纸张,到孩子教大人怎么翻折,原本安静的教室成了亲子互动的乐园。

傍晚6点,社区活动在不舍中结束。孩子们抱着自己的小车和折纸作品,拉着队员的手问:“明天还来吗?”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队员们更加明白,三下乡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在果园里,他们读懂了“实干兴农”的意义;在课堂上,他们体会到“陪伴育人”的价值。
夜幕降临,实践队的宿舍里仍在讨论次日行程。窗外,安乐村的灯火星星点点,如同队员们心中燃起的火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连接城乡,让三下乡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长。
刘静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 20:31 |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