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重庆市巴南区某社区的午后,光在地板上洇开一片柔软。机械工程学院院“韶光育幼,匠心护长”践行团打开零件箱的瞬间,空气里突然浮起细碎的震颤——那是孩子们睫毛上跳动的光,是齿轮在掌心苏醒的轻响,是一场关于触碰与生长的序章。
知识传递的特殊课堂,让成长不缺位
当城市的节奏日益加快,许多父母为生计奔波,“家长不在家”的孩子正成为社区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童年少了些许朝夕相伴的温情,却在社区的持续关怀中,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成长养分。重庆市巴南区某社区与机械工程学院学子的联动,恰是证明:社区活动不仅是闲暇时光的填充,更是用集体的温暖填补家庭陪伴的空白,为孩子的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守护墙。

情感联结的纽带,让温暖不缺席
社区活动是知识传递的特殊课堂,让成长不缺位。实践团成员带来的垃圾分类讲解、3D打印科普,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让环保意识、科技思维在互动中自然生长。当孩子们举着“垃圾卡片”认真投放时,当他们为电动摩天轮的转动欢呼时,知识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生活的体验。对家长不在家的孩子而言,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弥补了家庭教育中可能缺失的拓展性学习,让他们在集体中接触更广阔的世界,避免因陪伴不足陷入认知的局限。

成长轨迹的见证者,架起跨越距离的桥
社区活动是情感联结的纽带,让温暖不缺席。电动摩天轮组装时,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如何拼组;数独游戏中,大哥哥大姐姐耐心引导思路——这些细节里的关怀,恰是社区活动最珍贵的价值。对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来说,社区提供的不仅是活动场地,更是情感的寄托。他们在与同龄人嬉戏、与志愿者交流中,学会表达、懂得合作,逐渐消解孤独感。正如巴南区某社区的实践所示,当“四点半课堂”“周末兴趣班”成为常态,孩子们会意识到: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仍有人在意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被关注的感觉,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养分。

社会支持的缩影,让责任不脱节
对家长不在家的孩子而言,那些意味着“奖赏”的贴纸格外珍贵。他们或许很少收到父母的表扬,但在社区里,每一次进步都被认真收藏:第一次准确分类垃圾的贴纸、解出数独题的小红花、3D打印作品入选展示的奖状……这些痕迹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了他们可能略显孤单的童年。当社区工作人员在年终把这些“成长档案”打包送给孩子们的父母时,远方的家长总能在照片和文字里,看见孩子未曾缺席的成长瞬间——这便是社区活动最温柔的延伸:它不仅陪伴孩子走过当下,更在家庭与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跨越距离的桥。

社区活动是社会支持的缩影,让责任不脱节。一个社区对孩子的态度,折射出社会文明的温度。机械工程学院学子的参与,是高校资源反哺社区的体现;社区工作人员的持续投入,是基层治理温情的彰显。这种“多方联动”的模式,打破了“教育只是家庭责任”的局限,构建起一张覆盖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网络。对家长不在家的孩子而言,这张网络的存在,意味着他们的成长从未被遗忘——社会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你不是独自前行,身后有无数双托举的手。
从垃圾分类的环保启蒙,到摩天轮转动的机械之趣,再到益智游戏的思维锻炼,巴南区某社区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成长需要陪伴,更需要被看见、被呵护。对那些家长不在家的孩子来说,社区活动是驱散孤独的光,是打开世界的窗,是汇聚温暖的河。当更多社区能肩负起这份责任,当更多社会力量能参与其中,我们便能期待:每一个孩子,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在关爱中舒展成长,让童年的天空始终晴朗。
刘静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21:14 |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