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儿童暑期生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科学探索兴趣,7月16日,机械工程学院“韶光育幼,匠心护长”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龙洲湾社区儿童托管中心,开展“寒窗烛照求知路,匠械韵启探索心”暑期实践活动。活动通过垃圾分类知识普及、3D打印课程讲解与手工摩天轮制作等环节,聚焦前沿科技认知与基础工程思维启蒙,为社区儿童精心打造了一场融合知识性、实践性与创造性的科学探索之旅。
知识拓展,垃圾分类筑环保意识
实践团成员结合社区生活实际,通过图文展示与案例讲解,系统介绍垃圾分类的核心内容。从“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入手,列举垃圾混放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土壤、滋生细菌等;再详细讲解“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别的划分标准,用社区常见的废纸盒、菜叶、废电池、烟头等举例,让孩子们直观理解不同垃圾的归属。

科技启蒙,3D打印展创新魅力
下午3时,活动转入科技领域,实践团成员以“3D打印”为切入点,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探索科技世界的窗口。课程伊始,成员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3D打印的基本原理:“就像用挤奶油的方式,一层一层堆叠出想要的形状”,并通过短视频展示3D打印机工作的全过程。“3D打印奇幻之旅”课堂则构建了阶梯式认知体系。实践团成员以动画短片拆解“逐层堆积”的核心原理,从简易玩具到复杂建筑构件,直观呈现从数字模型到立体实物的神奇跨越。


实践探索,手工摩天轮启机械思维
实践团成员提前准备了充足的制作材料:雪糕棒、竹签、电机组件、胶水、木棍等,并组装了一个成品摩天轮作为示范。活动开始前,成员们向孩子们介绍了摩天轮的基本结构:由支架、轮盘、底座三部分组成,通过电机传动实现转动。“大家仔细看,转动这个小齿轮,大轮盘就会跟着转起来,这就是机械的力量。”成员们一边演示,一边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齿轮传动的原理。
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分组协作,在成员们的指导下有序进行。第一步是搭建支架,用雪糕棒拼接成两个对称的三角形,确保稳固;第二步制作轮盘,将木棍固定成圆形,中心安装齿轮;第三步摆放电机,固定在底座边缘;最后将底座与支架连接,调试齿轮,让摩天轮能够顺畅转动。然后孩子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裁剪材料,有的专注拼接,遇到问题主动向成员们请教。“支架总歪怎么办?”“齿轮转不动怎么调?”成员们巡回指导,引导孩子们观察问题所在,尝试自己解决:“支架两边要一样高才稳”“齿轮要对齐才能转得顺”。在一次次调整与尝试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培养了观察与解决问题的思维。



活动落幕,知识与实践共促成长
夕阳西下,此次“三下乡”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此次活动通过垃圾分类知识学习,让孩子们养成环保习惯;借助3D打印科普,激发对科技的好奇;通过手工摩天轮制作,锻炼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实践团成员表示,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点燃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热情。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分类垃圾的技能、对3D打印的认知,更是面对问题时主动思考、协作解决的能力。这些点滴积累,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埋下探索的种子,助力他们在求知路上不断前行。


工程学院学子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真诚的付出,在龙洲湾社区孩童心中深植了科学思维的种子。当稚嫩双手成功驱动齿轮咬合,当好奇目光穿透3D打印的神秘面纱,一条以工程思维与创新精神铺就的探索之路,已然在童心中坚实延伸。这份对科技的热忱与对未知的勇气,正是驱动未来城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薪火。此次实践活动,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也为社区儿童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静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9日 21:17 |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