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部署,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要求,机械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萤火筑梦,科惠乡村“社会实践团于7月17日走进重庆市北培区三圣镇古佛村,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中海,聆听传统面条制作技艺背后的工匠故事,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

寻味非遗:探访传统面条制作工坊
7月的重庆,烈日炎炎。实践团成员从驻地宾馆出发,步行二十分钟来到位于北培区三圣镇古佛村的徐中海家中。刚到门口,映入眼帘的是门外大坝上整齐排列的晾晒铁架,上百根手工面条在阳光下泛着麦香;屋内则堆满了已包装好的成品面条,角落里摆放着一台现代机械压缩面条机,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非遗传承图景。在与徐中海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时代价值。他们了解到,徐中海的面条工坊虽然规模不大,但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从和面、揉面到晾晒、切割,都保持着最原始的手工制作方式。
"我们家从师傅那辈开始,就是做手工面条的。"徐中海一边带领实践团参观工坊,一边介绍道。据他讲述,这项技艺是从师傅祖上传下来的,到他这里已经是第14代传人。在传承过程中,他并未固守传统,而是结合现代人口味,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配方比例。"做食品最重要的是良心,"徐中海强调,"每一根面条都要做到最好,这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也是对技艺的尊重。"

匠心传承:对话非遗传承人
在工坊的木质长桌旁,实践团成员与徐中海进行了深入交流。当被问及为何不将作坊开到城里扩大规模时,徐中海坦言:"开到城里规矩多,我更喜欢按自己的方式来,在农村生活惯了。"这番朴实的话语背后,折射出非遗传承人坚守初心的精神内核。
谈及对年轻人的寄语,徐中海语重心长地说:"第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第二就是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发展。"这番朴素的职业观,与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和"终身学习"理念不谋而合。
政策赋能:非遗传承的新时代机遇
徐中海的故事,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推进"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鼓励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服务群众。
"现在政府对我们这些老手艺很重视,"徐中海高兴地告诉实践团,"去年还给我们申请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帮着改造了晾晒场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他的手工面条被央视采访,让全国人民都看见了

临别时,实践团成员购买了徐中海推荐的银丝面。"这个面年轻人喜欢吃,有嚼劲儿,还容易消化。"徐中海笑着介绍。捧着热气腾腾的手工面条,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品尝到了传统美食的滋味,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正如徐中海所说:"只要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就不会失传。"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需要更多青年力量参与其中。机械工程学院实践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探索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刘静 |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0日 22:25 |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