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7月18日,机械工程学院“爱心托管护成长,机械赋能筑童梦”社会实践团携手重庆市北碚区龙门社区,联合开展“红色的星星,照亮我的梦”主题红色精神教育活动,通过多维互动形式,让红色历史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红色地图忆往昔,峥嵘岁月入童心

活动以“沉浸式历史感知”为切入点,实践团精心设计巨型重庆红色地图展示环节,系统串联红岩村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等标志性红色地标。志愿者结合历史背景生动讲解:“红岩村曾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渣滓洞、白公馆见证了革命志士在狱中坚守信仰、不屈斗争的英雄事迹;歌乐山烈士陵园则镌刻着为民族解放献出生命的英烈忠魂。”
直观的地图展示与生动的历史讲解,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革命历史。孩子们专注凝视地图上的红色标记,不时举手提问,在“英雄原来就在身边”的惊叹中,深刻感悟革命岁月的艰辛与英雄精神的伟大,红色种子在好奇与敬仰中悄然萌芽。
诗史交融现过往,红色基因植心田

为深化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活动设置“诗史互鉴”特色环节,实现历史叙事与精神传承的有机融合。在“诗歌里的重庆”板块,实践团结合抗战时期陪都历史,解析“愈炸愈强”等诗句的豪迈气概,讲述解放碑从抗战胜利纪念碑到城市繁华地标的变迁史,阐释长江三峡所蕴含的奋斗豪情,引导青少年理解红岩精神在诗行中的薪火相传。
随着“三线建设”主题短片的播放,实践团聚焦建设者群体:“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扎根重庆,以‘抓晴天抢阴天’的拼搏精神,为国防建设与工业发展挥洒青春。”随后,全体青少年齐声朗诵《三线记忆・黔山铸盾》选段,在“开山凿洞,撑起国防的天”的激昂声中,通过肢体模仿“铺路架桥”动作,切身感受建设者的奉献精神,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逐步融入血脉。
英烈故事铸心魂,薪火相传向未来
红色故事会环节,实践团以“身边的英雄”为主线,生动讲述罗崇富、朱光、郭代仪等建设者的感人事迹:罗崇富扎根重庆,在简陋条件下坚守岗位;朱光带领群众建设现代化工厂;郭代仪耗时17年主持修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816工程。同时,结合刘胡兰、张思德等革命先烈的事迹,引导青少年思考“先辈为何奉献”。
当7岁的孩子以“因为他们爱我们的国家”回应提问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随后,青少年踊跃分享梦想,科学家、教师、医生等纯真愿景与红色精神形成共鸣。活动在全体齐诵“先辈的梦想照亮路,我们的梦想向未来”中落下帷幕,清脆童声化作跨越时空的承诺,彰显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
校社协同齐发力,共筑红色育人地

本次活动依托校社共建平台,由机械工程学院实践团与龙门社区党委协同策划,精准对接青少年思想教育需求,通过贴近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形式,让红色历史从“书本”走向“生活”。社区负责人表示,活动实现了红色教育的具象化、生动化,未来将联合实践团开展红色地标实地探访,持续推动红色精神教育走深走实。
此次红色精神教育活动,既是实践团践行“三下乡”使命的具体行动,也是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实践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创新红色教育形式,推动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刘静 |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 23:12 |
浏览量: